/zh-CN/products-services/accessories /zh-CN/products-services/products

胶束

胶束是表面活性分子(表面活性剂)在溶剂(通常是水)中的团聚体。许多与表面活性剂相关的性质,如它们的清洁效果,都是基于胶束的。形成胶束的能力是所有可溶性表面活性剂的特征。

胶束是如何形成的?

表面活性剂是一种两亲性分子,即它们由亲水性(亲水)和疏水性、亲脂性(防水)部分组成。作为溶液中的单个分子(单体),它们在表面积累并排列成疏水的长链组分(“尾部”)朝外,而亲水的“头部”向内进入本体相。随着表面被越来越多的表面活性剂占据,表面张力降低。

 

一旦表面被完全占据,没有空间容纳更多的表面活性剂分子,表面张力就不会进一步降低。如果浓度进一步增加,额外的表面活性剂分子会排列成胶束。这些胶束大多是球形结构,其中疏水链朝向内侧,亲水头指向外侧。

疏水基团向内,亲水基团向外的胶束示意图
亲水基团常被称为“头部”,且在多数示意图中以球体表示,这暗示该基团总是小而短链。然而事实上,亲水基团也可能具有长链结构,因此这种通俗解释多少有些误导性。

亲水基团常被称为“头部”,且在多数示意图中以球体表示,这暗示该基团总是小而短链。然而事实上,亲水基团也可能具有长链结构,因此这种通俗解释多少有些误导性。

临界胶束浓度(CMC)是什么?

胶束形成的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(CMC)。CMC是物质特有的数值,也是表面活性剂的重要参数。

 

▶ 有关更多详细信息,请参阅词汇表中关于临界胶束浓度的文章。

什么因素影响胶束的形成?

除了表面活性剂的化学结构及其浓度外,溶剂的类型、含盐量和pH值以及温度在胶束的形成中也起着重要作用。

胶束的形成与温度有何关系?

胶束的形成是一个热力学过程,因此取决于温度。为了形成胶束,表面活性剂分子必须以单体的形式存在于溶液中。这种溶解性仅在适当的温度条件下才可能实现。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之间存在显著差异:

 

  • 在离子型表面活性剂(如脂肪酸盐或长链磺酸盐,例如十二烷基硫酸钠=SDS)中,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,相应地,其形成胶束的能力也增强。胶束形成的最低温度称为克拉夫特温度。该数值因表面活性剂种类而异。
  • 随着温度的升高,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(如长链乙氧基化物)的溶解度降低。当温度超过特定物质的浊点时,胶束结构会分解或形成更大的聚集体。溶液分离为表面活性剂富集相和表面活性剂贫乏相。
胶束的洗涤和清洁作用基于什么原理?

首先,表面活性剂能降低水的表面张力,确保待清洁表面获得更好的润湿效果,并在洗涤过程中更深入地渗透织物。然而,溶解并清除疏水性污染物(油脂、油污、烟尘等)的任务则由胶束承担。疏水性分子被包裹在胶束内部并被有效运载。

 

化妆品行业期望胶束(例如在所谓的胶束水中)能温和地清除皮肤上的杂质。这类配方通常不含油脂或有机溶剂,使用后可留在皮肤上,或根据需要仅用水冲洗即可。工业无溶剂脱脂解决方案同样基于微胶束的作用原理。

在药学领域,胶束是如何应用的?

胶束在水相中溶解和迁移油脂的能力被用于疏水性药物活性成分。这些物质被包裹在胶束中,可被水基液体药物吸收并运送至体内。

表面活性剂能形成其他类型的分子团聚体吗?

当浓度显著高于临界胶束浓度时,可形成更大的分子组装体。由于胶束中结合的单体数量基本恒定,因此不会形成更大尺寸的胶束,但其数量会先增加。在极高浓度下,将形成更复杂的结构,如棒状团聚体或双层片层结构。具有长程有序性的流动性结构由此组装而成,这类体系被称为液晶体系。

什么是反胶束?

由于其两亲性特性,许多表面活性剂既可溶于有机疏水性溶剂,也可溶于水。在这种情况下,表面活性剂基团的取向是相反的。在被称为反胶束的团聚体中,疏水基团朝外,亲水基团朝内。

 

反向胶束可用于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等工艺。通过添加表面活性剂,该工艺也可用于在二氧化碳中难溶的极性物质。

胶束的形成如何从物理上解释?

在某些条件下(浓度、温度),胶束的形成是一个自发的平衡过程。该过程是放热的,即释放能量,且胶束形成焓ΔHmic为负值。

 

n=包括表面活性剂电荷的常数(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为1,离子表面活性剂为2);ccrit=临界胶束浓度CMC,T=绝对温度,R=通用气体常数
n=包括表面活性剂电荷的常数(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为1,离子表面活性剂为2);ccrit=临界胶束浓度CMC,T=绝对温度,R=通用气体常数

根据该公式,可通过临界胶束浓度随温度的变化值计算胶束生成焓。该方程反映出:随着温度升高,胶束形成的化学平衡会向初始产物(表面活性剂单体)方向移动,因此只有在更高浓度下才能形成胶束。由此可见,临界胶束浓度会随温度上升而增加。

参考文献
  • J. Eastoe, A. Dupont, D. C Steytler, M. Thorpe, A. Gurgel, R. K. Heenan: Micellization of Economically Viable Surfactants in CO2 . 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258 (2), 2003, pp. 367-373.
  • H. Høiland, A. M. Blokhus: Solubilization in Aqueous Surfactant Systems. Introduction. In: K. S. Birdi (ed.): Surface and Colloid Chemistry. Bota Racon, New York, 1997, p. 239f.
  • F. Krafft, A. Stern: On the Behavior of Fatty Acid Alkalis and Soaps in the Presence of Water. Parts I and II: Reports of the German Chemical Society, 27 (1894), pp. 1747–1761.
  • G. S. Hartley: Aqueous Solutions of Paraffin-Chain Salts. A Study in Micelle Formation. Paris 1936.
  • F.J. Mooney: The Formation of Micelles.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, 48(5), 1944. pp. 329-334.

同类产品